您的位置 首页 营销推广

钱这么难赚怎么办(钱越来越难赚的句子)

子墨君:财经、商战、热点、历史、人性、思维,有价值的延伸阅读。

文 l 子墨君

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共同的感受,这几年的钱是越来越难赚了,不管是街边摆摊卖水果的商贩,还是美食街里开火锅店的老板,又或者是写字楼里的白领。

每一个行业都有原来的一片蓝海,慢慢变成红海,利润也越来越稀薄,竞争越来越激烈,钱真的没那么好赚了。

01

感觉

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?很多人都说是因为疫情的冲击,但这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。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,实体店的生意确实差了很多,人流量减少,成本上升,利润变得稀薄。这个看似很合理的解释其实是片面的,疫情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如果说线下的实体店因为疫情冲击生意惨淡,那么很多线上的网点生意也很惨淡,这也归咎于疫情吗?显然不是,根本原因在于很多生意的底层逻辑变了,以前粗放式的管理已经不再奏效,现在不仅要有好产品,还要把领域划分的更加精细,成本压得更低。提供的服务还得更加优质才能抢不到客源。原来很多产品只要有就行,但是现在要好要精,而且还要变花样。

02

举个例子

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餐饮行业,餐饮可以说是万业之祖,开什么店都怕亏,但是开餐饮店不至于被饿着。目前中国餐饮市场总份额大概是四万亿,但是它是一个分散市场,很难做到赢家通吃。作为全国最大的餐饮企业,百胜中国在2018年所占的市场大概是400多亿人民币,也才占整个全国市场的1%而已。也就是说,餐饮这个行业人人都有机会,但也正因为如此,竞争十分惨烈。同一条街如果有一家火锅店,慢慢就发展成两家、三家,甚至是十几家,原本以为是有肉大家吃,有汤大家喝,最坏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没得吃。但结果并不是这样的,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里,很可能就是别人的店里生意火爆,而你的店门可罗雀,在人人都有机会去竞争的市场里,结果往往是两极分化的。

我们都知道,做餐饮相对来讲其实是很辛苦的,因为做餐饮的几乎是从采购、配菜、后厨服务等一系列都是自己在做,雇佣别人的话,如果管理不好,很有可能关门倒闭。所以要想赚钱,几乎完全是靠精细化管理,从每个环节中抠出来的。买菜时精打细算,下单时讨价还价,服务时笑脸相迎,原本五毛钱的成本想办法要降到四毛八。做餐饮的人一般都是非常勤奋的人,每天起早贪黑,但即便是这样,也只是勉强糊口,还过得去,为什么?

03

蓝海变红海

因为市场蓝海变成红海之后,勤奋是最基本的,你做到80分,别人就能做到90分,但是要想做到100分,光靠勤奋是不够的,靠的是什么?靠的是对行业的理解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餐饮尤其是中餐,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标准化,怎么说呢?你说油要八成热,到底多少是八成,你说加少许盐,多少才是少许,这些全是不能标准化的,靠的是什么?靠的是厨师的理解。当然也有一个品类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,火锅用标准化的底料实现对味道的品控,但是又出现一个问题,不同消费者的口感需求是天差地别的,同样的辣度,对于上海人来是超辣,对于贵州人来讲只是微辣,所以你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。

04

预制菜

但是尽量的标准化,就可以降低很大的成本,秒杀了很多同行,比如中央厨房,不仅提高运营效率,还能保证菜品新鲜,利润不就抠出来了吗?

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连锁店的老板,他是在中央厨房帮助高端餐厅做预制菜的。我问他做什么菜,是剁椒鱼头还是回锅肉?他说我们不做那种菜,太简单了,那做什么?我们只做那些需要大量时间成本准备的菜,比如小鸡炖蘑菇,比如糖醋排骨,比如梅菜扣肉等等,这些菜在中央厨房做会比在现场做成本低很多。中央餐厅帮饭店老板省钱,然后从省掉的钱中分到一部分,所以在疫情期间,他们的生意不但没受影响,反而同比增长了很多。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惊人的事实,原来那些酒店一天接了几十桌的宴席,并不是有几十号厨师在酒店厨房里忙活,而是很多菜都是从中央厨房拿的。为什么很多酒店不提前预定?吃到一半的时候你说要加,桌子服务员都会告诉你厨师下班了,原因是他们用的都是预制菜

今天我们去的很多饭店,吃的很多酒席,基本都是什么狮子头啊,老鸭汤啊,红烧肉啊之类的预制菜,很少吃到现炒现做的菜了,但是我们根本吃不出来。就算是30天之前就做好了的外卖,感觉还是很新鲜,因为现在的技术甚至可以做到把一条活鱼冷冻解冻之后还是活的。今天的食品工业和餐厅工业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,就是在惨烈的竞争中真正的降维打击别人,通过预制菜的技术从省钱中赚钱,这不仅是技术的优势,更是认知的碾压。如果说勤奋是基本的,那么更加勤奋就是耍大刀。可复制的标准化就像机关枪,鸟枪怎么干得过大炮呢?可是虽然能做到标准化的寥寥无几,起码也活在了行业的前端,但是还不够,为什么?因为你能做到90分,别人就能做到100分,那么你就需要做到120分才能超越。

05

很难赚到钱

这些靠的就是技术和认知。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明明已经很努力了,吃的苦已经够多了,可最后生意还是失败了呢?

在没有创业之前,我常常认为辛苦的程度和收入是呈现正比关系的,你付出的越多,收获也越多。但是创业之后才发现,真正赚钱光靠辛苦是不行的,低水平的努力再怎么也无法躲过高认知的降维打击

我曾经也认为,行业之间的竞争是均匀的,要么大家都吃肉,要么都喝汤,一份耕耘一份收获,50分的努力能赚50元,100分的努力能赚100元。我们总觉得做到60分就是及格了,其实不是,因为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到60分,所以这个阶段的竞争往往也是最惨烈的。在任何一个行业,要想生存下去,都至少要做到90分以上,也就是说,原来的及格线是60分,但是大家都能做到60分的时候,你的60分已经算是不及格了,要做到90分才算是及格。而真正优秀的人至少都是100分、120分,甚至现在都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了,50分的努力一分钱都赚不到,80分的努力能赚到100元,100分的努力能赚1000元,而120分的努力能赚2万元,但绝大部分人都在80至90分之间,活也活不好,死也死不掉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明明看起来很勤奋很努力了,但最后还是赚不到钱的原因

06

如何提升自己

任何一个蓝海市场,一旦入局者多了之后,就会变红海。普通人要进入市场不难,难就难在于怎样比别人先拿到门票,普通人要想拿到蓝海市场门票也不难,难就难于在当蓝海变成红海之后,你能否在红海里面持续分倒一杯羹。要做到这些,靠的就是认知。

在未来,所有的竞争都将会是认知的竞争,所有的优势都将是认知的优势。那普通人怎样提升自己的认知呢?接下来有三个具体的建议。

第一、多读书,读好书。很多人觉得不以为然,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,有些人觉得读了几本感觉没有什么效果,索性就放弃了。加上现在移动互联网这么发达,人们习惯于浅阅读,真正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真的很少很少。读书真的是一项很多人都丧失了的能力。读书其实是一件长期投资的事情,它不会让你迅速提高很多。但是从长远来看,读书和不读书的差距是天差地别的。

举个例子,当看到天边飞鸟,读书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不读书的人会说卧槽,好多鸟,一个人思想缺乏逻辑,嘴巴缺乏口才,写字缺乏文笔,都是因为读书读的少了,脑海里没有内容。记住,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前人的思索就是我们的学习,读的书越多,理解的东西就越多。

第二、多沟通,多交流。有人说人长这两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要多倾听,少说话。这话没错,但这并不意味着只倾听不说话。我遇到很多有思想的人,但是真正要准确流畅的把内心所想的表达出来的人却很少,往往是词不达意,总欠那么点意思。在这个社交化程度越来越深的社会,确实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表达能力才行。所以我劝你,有机会和别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别逃避,有机会一定要跟别人交流,如果遇到高人,那更要珍惜机会,多请教,有时候人家不经意的几个字就会让你豁然开朗。有交流才有思想碰撞,有思想碰撞才能有思维提升。

第三,走出去多旅行。旅行是打破自己认知闭环的好方法。为什么他们的习俗是这样,为什么他们的方法是那样而不是这样的?有很多的东西,你在书上、照片上看到的和在现场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。旅行的意义不是寻找相似,而是收获不同,不断求同存异回来,才可能是一个更好的自己,眼中有不同是眼界,心中有不同是胸怀,而只有走出去才有机会见时这些不同,有句话说,你永远挣不到认知以外的钱。

结言

其实,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,你所赚的每一分钱,都是你对世界认知的变现,你所亏的每一分钱,都是因为对世界的认知有缺陷。你永远赚不到超出认知范围以外的钱,除非你靠运气。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,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,这是一种必然。中国社会最公平的地方在于,一旦你的认知和财富不匹配,这个社会就有100种方法收割你,直到互相匹配为止。认知资本才是社会未来最大的资本,未来的竞争都是认知的竞争,未来的优势也是认知的优势。好了,今天就说到这里,我是子墨君,一个研究普通人如何变富的商业知识博主。如果你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,别忘了点赞关注加转发,关注我,我们山顶见。

“普通人改变结果,优秀者改变原因,而顶级高手改变思维模型。”

关注我,与有思想的人一起同行。

关于作者: tangshenmengchon

本文章来自互联网上面收集整理,如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邮箱(yjhtillusiveukl@qq.com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热门文章